ENGLISH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中心 > 正文

凌文华教授《中国公共卫生理论与实践》系列讲座第七讲——“公共营养与食品安全”

发布日期: 2018-05-04


  “病从口入”不仅指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疾病,更是指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膳食模式会导致慢性病。4月15日,来自中山大学的凌文华教授围绕“公共营养与食品安全”,向师生介绍了公共营养的工作内容,以及膳食相关的慢性病防治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真知灼见。

1.jpg

与个体化营养不同,公共营养是研究群体饮食与营养的社会动态科学,工作内容与人群的膳食与健康息息相关。凌教授首先介绍了历年来我国防治营养素缺乏的人群研究与成果,接着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的内容做了讲解,并穿插着对应的食物与疾病关联性研究的结果,使听众得到更深刻和直观的理解。同时凌教授也指出,膳食指南仍需更多地结合当下我国的膳食特点和国内科学研究证据,不断加以完善,更合理地指导人们的饮食。

凌教授提出我国营养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是营养不平衡与慢性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负担,合理营养膳食是慢性代谢性疾病防治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研究者应该开展更多膳食和慢病的关联研究,为我国的膳食指南提供更充分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完善膳食质量评价体系,建立适合中国人群膳食特点的膳食模式。另一方面,植物化学物(多酚、花色苷等)的慢病防治研究,需要进一步探寻剂量反应关系,如需要摄入多少才可以预防慢性病。其次,针对基因多态性,开展慢性病的个体化膳食营养研究,以及营养素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对代谢性疾病的影响,都是今后从营养膳食入手防治慢性病需要关注的问题。在食品安全方面,凌教授指出应加强食品风险评估,特别是新化学物可能造成的环境和食品污染、健康危害的评价。另外,如何“从农田到餐桌”保障食品安全,也是需要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共同协作解决的重要问题。

2.jpg 

在讲座中凌教授多次强调,要建立一个适合我国的、有效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膳食模式和膳食指南,这就需要我们公共卫生研究者开展更多的科学研究,提供更可靠的科学证据。减少“病从口入”,我们义不容辞,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151amjs澳金沙门  

    2018年4月18日